当前律师人数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行业乱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低价竞争与行业“内卷”
恶性低价策略:部分律师或法律咨询机构为争夺案源,采取超低价策略,如离婚案件代理费跌破千元、合同审查服务低至“99元包邮”,一家银行的全年法律顾问费不到5万元,却要包括代理所有的诉讼案件加执行,一件案子的代理收益不足500元,甚至出现“零基础费用全风险代理”模式,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收入两极分化:行业呈现“二八现象”,头部律师掌握80%高价值案源,而青年律师因缺乏案源被迫接受低价案件,生存压力巨大。例如,部分青年律师需承接10个低价案件才能覆盖基本开支,无暇深耕专业领域。目前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律师年检季,许多律师还没有赚到1000元左右的年检费,有不少省份的律师已经向律协提出减缓年检费的请求,小型律所几乎天天有倒闭的。
2.法律咨询公司乱象丛生
违规经营与虚假承诺:法律咨询公司数量远超律所,部分机构无资质经营,采用“风险代理二次收费”“保证胜诉”等虚假宣传手段吸引客户,甚至教唆伪造证据或采取“类传销”模式扰乱市场。
吸血式合作:青年律师依附于法律咨询公司后,实际到手费用仅占合同金额的20%-30%,其余被以“渠道费”等名义抽成,导致律师沦为“法律技工”,丧失专业成长空间。
3.执业环境恶化与监管矛盾
执业权利受限:律师执业面临多重障碍,如法院安检争议、旁听权受限,甚至因正当防卫被认定为“殴打他人”而遭行政处罚的极端案例。
监管严苛与投诉滥用:律协对律师投诉采取“有投必查”原则,甚至扩大审查范围,导致律师在执业中易受恶意投诉打压。同时,律师兼职受限(如直播带货被罚),进一步加剧生存困境。
从业人员违法乱纪:部分律师涉及严重刑事犯罪,如非法吸储、受贿、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等,导致执业证书被吊销,严重损害行业形象。例如西部律师圈多人因运毒、枉法仲裁等被判刑。
虚假宣传与信任危机:法律咨询机构以“保险承诺”等话术误导消费者,实际服务与承诺严重不符,进一步削弱公众对法律服务的信任。
5.师徒制崩塌与人才流失
青年律师培养断层:传统师徒制逐渐失效,青年律师转行率高达41%,主要流向法务或公务员等稳定职业。律所成为“职业培训所”,培养成熟后人才频繁跳槽,加剧行业人才流失。
资源分配不公:案源高度集中于头部律师,青年律师被迫依赖低价竞争或中介机构,缺乏专业成长机会,形成“师傅不愿意带徒弟”的恶性循环。
6.讲法不火与直播带货
律师的小视频反差极大:某些律师的普法小视频反响一般,而秀才艺的小视频却大火特火。律师本来以“法”为师,如今却以才艺、身材、脸蛋吸睛,人们真正感兴趣的,不是法律,而是才艺、脸蛋等非法律元素,对其本人及整个律师行业,起不到正面作用。
律师带货与专业无关:一些律师通过网络直播讲法出名后,放下法律玩起了带货。律师带货倒也无可厚非,毕竟人人都得吃饭,只是,当带货成为专职时,律师的身份已经渐行渐远。
7.视频中不负责任讲法与好评如潮
许多律师为了博得当事人的注意和委托,不惜大胆创设,将原本没有的法律规定说得一本正经,害得当事人常常就此向自己的律师求证,弄得律师哭笑不得。当事人没有辨别能力,却对忽悠的律师给予好评。
许多律师有一说一,反而得不到当事人的信任,许多律师为了拿到案件,不惜以贬损、歪曲的手段来挤兑同行,等案件结果无法向当事人交代时,又找一堆理由来推脱。
纵观上述种种乱象,有多方面原因:违法犯罪成本较低、诚信缺失、监管乏力、行业自我管理不到位、劣币驱逐良币、老百姓急病乱投医、对律师了解不够、部分律师不顾后果地迎合当事人等等。
现在急需的是:市场监管部门对律师执业的规范与监管要加强;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律师的打击要加重;老百姓对律师的识别能力要提高;律师行业的自我净化要到位。否则,投机取巧、歪门邪道的人身居律协高位,一边教育广大律师要遵纪守法,一边因违规办案被当事人投诉,正直的律师无力抗争,绝望的律师找不到出路。
(文章作者:孟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