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信力建设中国国际仲裁中心
□ 本报记者 汪闽燕
中国仲裁如何走向国际化?中国如何成为国际仲裁中心?
在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期间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法律服务高峰论坛上,来自法学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嘉宾认为,中国仲裁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应努力提升仲裁国际公信力,打造中国国际仲裁中心。
中国仲裁事业迎来发展机遇
世界贸易组织(WTO)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其中法律服务在专业服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律服务展区”首次亮相京交会。该举措得到了广大法律人士的积极响应,24家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服务机构入驻场馆,同时还举行了多场法律服务相关论坛。
仲裁,作为解决跨国贸易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本次京交会的首届中国国际法律服务高峰论坛上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吸引更多的当事方选择中国仲裁机构作为其解决纠纷的仲裁机构,中国仲裁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如何成为国际仲裁中心,成为本次论坛的关注焦点之一。
自1994年中国仲裁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的仲裁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统计,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全国的仲裁机构已有250多家;仅2016年,全国仲裁机构共受理案件20多万件,与2015年相比,增长率为52%;案件标的额为4600多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14%。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明确要求“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这从本质上为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双向大国,为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会有更多的跨国贸易纠纷出现,这也要求国内的仲裁机构抓住历史机遇,提升自身的仲裁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公信力,公正解决国际贸易投资争议,服务于跨国贸易以及“一带一路”建设。
仲裁国际公信力有待提升
何为国际仲裁中心?贸促会会长、贸仲委主任姜增伟曾撰文指出,国际仲裁中心一般指仲裁法律制度先进,司法机构支持仲裁发展,仲裁业较为发达,受理仲裁案件数量占全球较大比重,对境外当事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国家或地区。
“仲裁机构真正的立身之本,是独立、高效、高质量的仲裁服务。”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刘润东指出,从机构能力的角度上说,仲裁的创新和用户体验是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的两个立足点。
在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杨玲看来,仲裁机构的独立、公正、透明、高效是仲裁机构国际化的重要指标。除此以外,法院对仲裁裁决的支持,也是仲裁国际化的重要表现。
实际上,我国的司法机构一直致力于支持仲裁的发展。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高晓力说,中国法院根据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在中国境内进行的仲裁提供保全措施的支持。在仲裁裁决的执行环节,也将根据民事诉讼法和《纽约公约》的规定,对国际商事进行司法审查。他强调,中国是执行《纽约公约》非常好的一个国家,在司法实践中积极体现了支持仲裁的基本司法立场和态度。
除此以外,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简称贸仲委)事业发展处副处长贾珅说,“在中国仲裁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也可以融入一些中国法律文化的优势”。
多举措促进仲裁机构国际化
实际上,中国仲裁机构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作出了许多努力。
据贾珅介绍,中国仲裁机构与世界仲裁组织签署了近百份合作协议。以贸仲委为例,贸仲委已经和全球大概60多家仲裁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固定的合作协议,建立了中国仲裁与世界仲裁的紧密联系。
国际仲裁中心在很大程度上以具备国际公信力的仲裁机构为标杆。以贸仲委为代表的我国主要涉外仲裁机构可在国际仲裁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为提升深圳国际仲裁院的国际竞争优势,深圳国际仲裁院法律顾问邓凯馨介绍说,深圳国际仲裁院实施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了当事人对于仲裁机构的三大疑虑:一是地方保护;二是行政干预;三是内部人控制。三分之一的理事来自域外,第一届12位理事中有5位来自境外,第二届13位理事有7名来自境外。
海南仲裁委员会代秘书长林宁波说,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海南自贸区和自由港的建设都需要公正、高效、便捷的国际仲裁服务。在国际合作发展方面,海南仲裁委先后与东盟三个国家的仲裁机构建立了合作联系,在吉隆坡、曼谷、金边设立了联络处。海南下一步将通过体制和机构的改革,推进海南仲裁的国际化。他说,下一步海南将以国内以及国际上一流的国际仲裁机构为目标,从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造;尽力打造一个统一的区域化的仲裁平台,同时分设多个专业化(如金融、贸易、海事、知识产权等)的仲裁板块;从立法方面着手,实行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机构章程和规则,让理事会的结构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境外,仲裁员力争30%以上来自境外。